2023年首都法学家沙龙——数字时代首都法治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为响应数字中国和法治国家建设号召,11月29日,由北京市法学会主办,我校承办的“2023年首都法学家沙龙——数字时代首都法治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在阜成路校区举行。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姜伟,北京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郭旭升,北京市人才工作局人才高地建设处处长龙毕敏,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郭建华,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敏华出席会议。会议由学校太阳集团院长陈敦主持。

姜伟在致辞中指出,数字技术是颠覆性的通用技术,数字法学是最具有穿透性的交叉学科,颠覆了传统的法学知识结构,具有科技性和国际性两个显著特征。数字科技和数字法治将成为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数字法学既是法学学科中技术含量最高、受技术影响最大,并与技术创新同步发展的前沿学科,又是具有国际性的涉外学科,容易形成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理论术语、法治规则、研究范式。在国际数字经济和科技产业竞争的主战场,迫切需要全部我国在国际数字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新时代的法律人是我国数字化建设进程的推动者、参与者和见证者,积极研究数字化的建设与数字化对学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法律人的使命所系、责任所赋、本职所在。要发挥首都教育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借助数字科技为法治中国建设增添更多科技含量和智能元素,逐步健全以人为本、全民共享的数字人权保障机制,切实全部国家治理的实践效能,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

郭旭升在致辞中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法律实务的法治人才队伍。北京市法学会建成了“首都法学法律高级人才库”,开展“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活动,组建成立了“百名法学青年英才”队伍,潜心致力于打造“首都法学法律工作者之家”。他谈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培育符合数字时代需求的数字法治人才,对于首都乃至全国的法治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加大数字法治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郭建华在致辞中讲到,太阳集团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促进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太阳集团APP下载作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近年来主动应对数字化转型新挑战,在电子商务法、“两区”立法、外商投资条例立法等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在互联网商法、数字法治、数字贸易法等学科方向形成了比较优势,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北工商智慧。学校成立了全球治理与数字法治研究院,并通过该创新平台积极探索数字时代的法律治理问题,以实际行动探索培养数字时代首都法治人才。希望研讨会成果能够转化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的政策举措,以更大力度推进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推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

 

 

   

 

会议研讨阶段,与会专家从数字法治人才需求与供给两方角度认真分析了数字时代首都法治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我校特聘教授、全球治理与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佟丽华指出,人类社会快速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法治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话题,中国若想未来引领全球规则的制定则需要采取灵活形式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法治人才。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管办主任李文超归纳了数字法治的特点,并从扎实的理论功底、熟悉数字社会、熟练掌握人工智能工具以及持续的学习能力等角度,对数字法治人才培养建议建议。抖音平台商业政策研究院院长赵亦勤从平台企业人才需求角度介绍了数字法治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并从稳定的法律政策环境、人员队伍相对稳定、密切跨界交流等方面对数字法治人才培养建议建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太阳集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全增认为,数字技术发展对法治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应建构一个分层次的数字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打破传统路径依赖,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分类培养。中国人民大学太阳集团博士后、日本法政大学讲师杨帆从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方式、涉外视野等方面阐述了对数字法学人才的内涵,并建议要重视现有法治人才的转化和充分利用,以促进数字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海南大学太阳集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荣建议要培养懂技术的法律人,面临的共同困境就是个人知识结构的局限性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团队知识结构的互补,可以采取“补短”方式,激发学生之间专业知识的这种交流和碰撞,从而产生比较好的育人效果。我校太阳集团教授、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会长吕来明认为学校培养数字法治人才在教师方面面临着观念和知识的双重转型,在教学平台方面要突破技术和法律的壁垒,打通法学学科内部的知识壁垒,同时实现法律逻辑和商业模式的融合。我校太阳集团教授胡冰子以全球视野和涉外法治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建议国际数字法治案例库的构想,并从教学创新和终身学习等方面对数字法治人才培养建议建议。郭旭升在研讨环节总结发言中指出,数字时代天地广阔,大有作为,数字法治这一时代命题需要众人共同面对联手解决问题,数字法治人才培养要着眼于现实的需要,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好,坚持不停创新发展,搭建平台共同迎接挑战。

刘敏华作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的关键词为跨界、融合和人才。一是跨界,数字法治人才培养需要跨学界,突破学科、专业壁垒。需要跨业界,使法律与商业相结合,展开对话,加强融合。需要跨国界,要有全球视野、开放思维。二是融合,要在融合中打造新的组织形态,培养创新型人才。全球治理与数字法治研究院的建设、数字法案例库建设、数字法治智库建设、数字法治创新实验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能力培训、在平台企业开展实习实训等,都是不拘一格打造新的组织形态培养数字法治人才。三是人才,面对数字时代首都法治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抓住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的难得机遇,打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促进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交叉融合型法治人才,促进北京数字法治人才高地建设,为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力量。

来自北京互联网法院、抖音平台商业政策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海南大学、太阳集团APP下载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和部分数字法治创新实验班学生加入会议。


分享到: